返回

古邑侠踪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2章 秋老虎吃人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,开始龟缩在碉堡里混日子。

    9月2日上午九点,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,举行了签字仪式,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。

    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,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军大本营,在投降书上签字。

    麦克阿瑟衔着烟斗傲视群雄的照片,一时风靡世界。

    宣布投降以后,倭寇是连“缩头乌龟”都做不成了。

    随后,处于中国大陆东部的日军各部,接到上级命令,必须于9月4日下午四点前赶到秦梦某地,接受国民革命军的受降。

    于是,这支军容不整的队伍,才会出现在山花烂漫的江南山地之间。

    但这次出行,与以往已经不能相比,与五年前藤井他们在排潭那次耀武扬威的出击相比,更是有着天壤之别。

    那时的他们,气势如虹,不可一世。可现在,萎靡不振,脚步零乱。

    马蹄声仍然“格嗒格嗒”,但兵士的牛皮鞋不再踩出自信的富有朝气的步伐,而是“踢——咔,踢——咔”的极其慵懒乏力,外加“沙啦——沙啦——”的枪托拖地声,在长长的石子路上合奏出一支嘈杂的疲惫的几近颓废的哀兵之曲。

    队伍之所以会分成前后两拨,是由于出现了一点情况,有几个士兵患了疟疾,上吐下泻,需要让马驭着走,还要队友在马上和炮车上保护着。

    几个体力差的,年纪大的,正好以帮助照护病人为借口,懒散地落在队伍后面。

    如此,掉了队的人又组成了一支几十人的小分队。

    小分队走过庙下村溜光的石板街,在一家小吃店吃过包子、馄饨以后,开上了村东的黑松岭。

    话说庙下的这个黑松岭,可不是一般的山岭。

    先是从名字上看,就与松树有关。

    从远处看,就能见到岭上蓊郁的一片,浓密的树冠在风中起伏摇曳,如波涛汹涌。

    接近黑松岭后,只听得林涛如潮。

    到了岭上,才知道这里有两片大的林子。坡西是松树林,坡东是樟树林。

    两片林子一西一东,一黑一绿,泾渭分明。

    黑松岭的西东两侧,都是坡度在十几度以上,长达数里的山径,西过庙下后通桐江方向,东去壶溪和永王方向。

    南北均是甑山余脉,柴草茂密,虫兽出没,根本不适合人居住。

    所以,这一带的老百姓,都选择在靠背朝南的小山脚下居住。

    于是,不难推断,黑松岭的这两片林子,当系人工种植,目的就是为了遮风挡雨,减少大风对庙下村的冲击。

    换言之,它就是防风林。

    当然,也有可能属于风水林。

    因为庙下位于甑山余脉围成的一个小盆地内,但四周的山岭偏偏就在西面的白石峧和东面的黑松岭骤然低了下去,这就等于将密闭的盆地撕开了两个深深的口子,直接沟通了东西方向的气流。

    于是,一到春天,东北边永王、弯山方向的气流从黑松岭涌入,横扫庙下后通过西边的白石峧,直奔窄溪、桐江方向。

    冬天,则反一个方向,造成西风怒号的情状。

    为了最大限度地阻挡气流,减小风势,种植树林,自然是一种最简便易行的自我保护方法。

    同时,从风水学上讲,在风口植树造林,还可以起到藏风聚气的作用,保护好村庄的气场,固定好村庄的财源。

    以上是从理论上分析。

    再从外观上看,两片林子系人造的理由也很充足:

    一是林木过于均匀。天生林往往会混杂其他树木,而且大小不一、参差不齐,树种不会如此单一,树围和高度也不会如此一致。

    二是有古庙的存在。两片林子之间,还有一个古老的尼古庵,古老得都不知道哪个朝代开始有的,而庙下秦家、张家等各家的族谱上却都有记载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出家人和在家居士们都有可能参与了这些林子的种养。

    既然是天然的风口,这里的一年四季,自然都是树摇枝动,林涛阵阵。

    即使烈日当空之时,这个坡上仍然是阴翳蔽日,阴凉彻骨。

    这座黑松岭,白天会零零落落经过一些行人,小部分是本地种田锄地砍柴的村民,大部分是匆匆过路的行人。一到晚上,则人迹杳杳。

    旧时,夜晚的黑松岭上,常有剪径之事发生。

    所以庙下村和其他居于岭脚山边的当地人,过了黄昏,就不会再走这条道,晚上更是绝对不会出现在这里。

    外村一些走夜路的,万不得已经过此地,都是浑身骨头做紧,目不斜视,冲锋一样跑过岭去的。

    可日军对于这些情况浑然不知。他们在短暂的休整之后,高一脚低一脚地开始登岭,直到消失在黑松岭上。

    日军前队下午三点前就到了受降地点,可后队的几十个人再无身影,沿途又没有他们的消息。

    一群久经沙场的老兵,竟然从

第12章 秋老虎吃人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